“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除夕將至,辭舊迎新,人人都要說些吉祥話,或寫在春聯上,或說在拜年時。而在古代,古人又是怎樣說的呢?小編今天選取八首古詩詞,看看古人如何說新年吉祥話。
笙歌間錯華筵啟。喜新春新歲。菜傳纖手青絲細。和氣入、東風里。
幡兒勝兒都姑媂。戴得更忔戲。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宋·趙長卿《探春令·笙歌間錯華筵啟》
過年過節,笙歌不斷,筵席大開,大家都喜迎新年。姑娘們纖纖素手端來精致佳肴。陽氣漸升,東風緩緩,春天來了。幡兒勝兒都很漂亮,姑娘們戴著高高興興,愿新的一年,大家吉吉利利,百事如意!
現代人說祝“百事可樂”“萬事如意”“萬事大吉”,趙長卿說“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說得是一個意思,可見在宋代也流行“吉利”“如意”這樣的祝福語。
趙長卿這首詞寫的是吃團圓飯的場景。新年佳節,男女老少,擺開席面,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唐、宋時,不管是吃年夜飯,還是吃春酒,都要先吃一個春盤,盤子里的菜,有蘿卜,芹菜、菲菜,或者切細,或者做成春餅(就是春卷)。“菜傳纖手青絲細”,說的就是這個。
幡兒、勝兒,這是宋代新年里的裝飾品。它由彩帛制成,可掛窗前、屋角,也可戴在頭上。現在北方人家過年的剪紙,或如意,或雙魚吉慶,或五谷豐登,大概就是幡、勝的遺風。
“姑媂”、“忔戲”這兩個語詞是宋代俗語,“姑媂”大約是整齊之意,“忔戲”是可愛的意思。
殘臘初雪霽。梅白飄香蕊。依前又還是,迎春時候。大家都備,灶馬門神,酒酌酴酥,桃符盡書吉利。
五更催驅儺,爆竹起。虛耗都教退。交年換新歲。長保身榮貴。愿與兒孫、盡老今生,神壽遐昌,年年共同守歲。
——宋·晁補之《失調名》
臘月末,雪晴了,梅花綻放。正是迎春的時候,灶神、門神畫像,酴酥酒、春聯,大家都準備好了。五更時分,爆竹聲聲不斷,驅趕邪祟惡鬼。新舊交替之際,希望能長保此身榮華富貴,但愿能長命百歲,和兒孫輩相守到老,年年共此時。
“長保身榮貴。愿與兒孫、盡老今生,神壽遐昌,年年共同守歲”,這么長的祝福語,可大致看作是“富貴吉祥”“健康長壽”的綜合版。
在這首詞里,提到了“爆竹”。爆竹歷史悠久,它起源于先秦時期就存在的“爆祭”活動,這是燃燒柴火以敬神驅鬼的宗教活動。但和別的柴火不同,竹子在燃燒時,會因受熱猛然炸裂,所以“爆竹”成為最受歡迎的“爆祭”材料。過年點燃爆竹,是要驅趕山魈。這種做法到唐代才盛行,這時候的爆竹用的是真材實料的竹子,到北宋時期,火藥已有批量生產,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火燒竹子這一習俗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同時,北宋時民間也出現用卷紙裹著的火藥,也就是“爆仗”。盡管如此,當時“爆竹”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蘇州詩人范成大寫:截筒五尺煨以薪,當階爆擊雷霆吼。寫的仍然是“爆竹”。
宋代燃放爆竹非常常見。《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禁中是指皇家宮廷大院。
爆仗發明后,有人將一個個爆仗編結成串,點燃后響聲不絕,這就是“編炮”,因成串的編炮像一條長鞭,也叫“鞭炮”,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立春除夕,并為一日,此事今年創見。席間三世共團欒,隨分有、笙歌滿院。
一名喜雪,二名餞歲,三則是名春宴。從教一歲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強健。
——宋·郭應祥《鵲橋仙》
這首詞寫于南宋寧宗開禧二年的除夕。這一天,還是立春日,百年難遇的“雙喜臨門”。同時,這一天正好下了場雪,“瑞雪兆豐年”,春、雪、年全有了,三喜臨門。全家骨肉團聚,一起舉杯慶祝。宴席上祖孫三代,吹拉彈唱,那份溫馨,叫人一年難忘。大家舉杯致辭,一是慶祝瑞雪,明年會有個好收成;一是送別舊歲,一是喜迎新春。過了除夕,明天大家就都添了一歲,不求升官發財,只愿身體健康!
現在人說“祝您健康”,過去人也喜歡祝別人“身體健康”,話說得不一樣,但意思大致相同。白居易在給劉禹錫寫的那首《贈夢得》中寫: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強健。三愿臨老頭,數與君相見。第一國泰民安,第二身體強健,第三咱倆能多聚一聚。千余年來,酒桌上說的話,都大差不差。
同樣的,宋代的陸游,在歲末時,也寫道:“歲闌更喜人強健,小草書成郁壘符。”有個健康的身體才是第一位的。
雪消春淺。聽爆竹送窮,椒花待旦,系馬合簪,鳴鴉列炬,幾處玳篷開宴。介我百千眉壽,齊捧玉壺金盞。最奇絕,是小桃新坼,爭妍粉面。
女伴,頻告語,守歲通宵,莫放笙歌散。酒暈朝霞,寒欺重翠,卻憶鳳屏香暖。笑拂滿身花影,遙指珠簾深院。待到了,道一聲穩睡,明年相見。
——宋·史浩《喜遷鶯》
冬雪化了,春天才剛露出點苗頭。外面爆竹聲聲,送走了窮神。椒花制成的酒,我們要喝到第二天早上。家家戶戶都在團聚,華燈寶炬照得四處亮如白晝,盛大的除夕夜宴開始了。大家說著祝福的吉祥話,敬我酒時,齊齊祝我長壽。讓人驚喜的是,鳳仙花剛好也開了,美不勝收。家中女伴相約守歲通宵,無奈我不勝酒力,只得“笑拂滿身花影”,獨自退回后院。臨末還不忘跟她們說:睡個好覺,咱們明年再見了。
椒花,代指椒花浸制的酒。《荊楚歲時記》:“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酒顛》一書說:椒花,跟石榴花相仿佛,放在甕中十來天,就可以通過自然發酵變成酒,味道很好,讓人陶醉。也有人認為,椒花酒是用花椒制成。
古人過春節,都要喝一些特殊的酒。椒花酒是其中之一。飲酒前,先要致新年祝辭,稱之為“椒花頌”。《晉書·列女傳·劉臻妻陳氏傳》就記錄了陳氏的《椒花頌》。她是這么寫的:
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采爰獻。圣容映之,永壽于萬。
翻譯過來就是:隨著季節更替、陰陽流轉,三元之日已到來。春天的太陽散發著光輝,照耀的這個世界更加美麗。節日里,君臣會飲,獻上椒花美酒,照得天子圣容更加威嚴,祝愿天子萬壽無疆。
除了椒花酒,古人還會飲屠蘇酒。“正月一日,長幼依次賀拜,進屠蘇酒”。相傳,屠蘇酒是三國時名醫華佗的配方,具有防疫、保健作用。蘇東坡詩云:“但把窮愁搏長健,不辭最后飲暑蘇。”
辭舊迎新為何要飲這些酒呢?北周詩人庚信寫道:“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祝頌來”。可見,引用椒花酒、屠蘇酒,除了為歡慶佳節烘托氛圍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驅除惡氣,以求長命百歲。
和氣作春妍。已作寒歸塞地天。歲月翩翩人老矣,華顛。膽冷更長自不眠。
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捧勸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勝去年。
——宋·李處全《南鄉子》
陽氣生發,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冬天將要過去。一年即將結束,歲月流逝如此之快,我也老了,滿頭白發,天寒夜長,難以入眠。不如與兒孫暢飲通宵。時令應景的美食美酒,堆滿了一桌子。勸大家再喝上一杯,相互祝愿。祝愿什么呢?爭取今年勝過去年。老人的祝愿,語短意長。
歲月新更又一春,迎春還是舊年人。
愿除舊妄生新意,端與新年日日新。
——宋·詹初《新春》
新春已至,迎接春天來臨的還是度過舊年的那個人。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拋卻過往,用嶄新的自己迎接嶄新的一年,用現在的話說,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有新的想法,新的計劃。一天一個進步,天天都有新的進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何事重新作此年,身無疾病意欣然。
春風莫但開桃李,吹落妖星靜九天。
——宋·晁說之《新年》
新的一年來臨了,很高興,身體康健,沒有什么疾病。春風已有暖意,希望它不要只想著吹桃吹李,最要緊的是將災禍全都吹走,讓這新的一年國泰民安。
一脈春回暖氣隨,風云萬里值明時。
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朱見深《柏柿如意》
這是一首題圖詩。圖上,鐘馗眼神緊盯著飛來飛去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頭,小鬼雙手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盤,寓意“百事如意”。
這是一幅《歲朝圖》。歲朝,也就是歲旦,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歲朝時節應景張掛的繪畫統稱為《歲朝圖》。這大概是從宋朝宮廷中流轉出來形成的民俗。據學者考證,《歲朝圖》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時期。明清兩代許多知名的宮廷畫家都有《歲朝圖》傳世,包括朱見深這幅畫。懸掛鐘馗像以辟邪納福,是宋代就有的年俗,可見朱見深主政的那個時代,仍然保留了宋代的習俗。
“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古人作吉祥畫呢,會取諧音,討個好口彩。這種做法流傳至今。柏枝、柿子和如意,湊一塊,就是“百事如意”。如果畫只豹子和喜鵲,便是報(豹)喜圖;豹子換成獾,就是歡(獾)天喜地。
臧磊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