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城墻里的市井天堂,藏著西安人熱氣騰騰
那里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場所,主要營生是家養動物珍禽花鳥魚蟲,還包括器皿盛具,飼養輔品之類。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閑人游皮趨之若鶩,挎包搖籃,戶限為穿,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繁華。
——賈平凹《廢都》
賈平凹筆下的這個“民間交易場所”,就是已有百年歷史的西倉市集。對很多老西安來說,西倉的叫賣聲、煙火氣,是地道的西安特色,是揮之不去的城市記憶。
西倉位于蓮湖區,城內西北角廟后街中段路北。此處是西安市有名的花鳥魚蟲市場,一直保持著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開市的傳統,稱之“鳥市”。
據說,清朝時這里曾是駐軍校場,周圍設有欄桿,閑人不得入內,這欄桿被稱之為“檔子”,因此逛西倉也叫“逛檔子”。
民國時期,西倉是西安僅有的一座正規存糧倉庫,有廒115間,可儲糧1250萬公斤。后來,漸漸演變成了城內少有的集中貿易市場。
從校場到糧倉,再到花鳥集市,西倉大隱于市,繁華更盛。在西安坊間流傳著一句話,“沒去過西倉,就不算到過西安”。
走進西倉,市井氣息撲面而來。吃的喝的、花鳥魚蟲、古玩字畫、老舊物件等叫賣聲不絕于耳,甚至還有修鞋釘掌、剪頭修腳、治牙針灸等。你想得到的這里有,想不到的這里也有。
隨著人流,最先看到的是鳥市,道路兩邊樹枝上掛著鳥籠,各種鳥兒的鳴叫,引得路人紛紛駐足。
各種鳥兒的鳴叫,仿佛在為新年高歌,引得路人紛紛駐足。黃的、綠的、藍的、紅的羽毛的顏色,五彩繽紛,艷麗奪目。
西倉的世界,無所不包。有天上飛的,自然也有水中游的。這里還是魚類的天下各種觀賞魚類,絕對讓你大飽眼福。
其他小動物也“爭相賣萌”:
沒有過度修剪的花草綠植,還原了自然的感覺,價格也更“美麗”:
在核桃、葫蘆、手串、瓷器、紫砂等“文玩”攤前,男士居多,他們邊把玩、邊欣賞,邊交流著盤玩物件兒的經驗,似乎“一見如故”。
雜貨攤上,乍一看,是一派與科技化現代化格格不入的情景。上世紀的舊音箱、電視機、圖書以及各種老舊零件等,讓無數中老年人能夠有機會尋找過去的感覺,年輕人也能找到“新鮮感”。
如果你擅長砍價,這里絕對是淘貨的好地方。各類飾品,舊物件以及創意罕物、日常用品,仔細搜尋,你肯定能發現有意思的寶貝。
沒有商業區的車水馬龍,沒有不夜城的燈火霓虹,但西倉撲面而來的市井氣息,或許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