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劃書怎么寫?不能錯過的超全干貨!
大家好,我是羋奧。
今天這期推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如何撰寫【研究計劃書】。
對于國內的高校學子們來講,最常見到研究計劃書的場合大概要首推各種保研/考研的面試了。
那么研究計劃書要怎么寫呢?接下來羋奧就來做個簡單的分享~
個人覺得研究計劃書有點類似本科畢業論文中的“開題報告”,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研究課題、文獻回顧、研究意義、研究方法、時間安排、預期結果等。
#1
研究課題
這一定是整個研究計劃書中最核心的部分了——確定你要研究的問題。在計劃書中,研究課題要盡可能細致準確,舉個例子:如果你能確定自己想研究民國時期某個學者的思想,就不要泛泛地講什么“民國學者思想研究”。因為越具體的題目,越容易挖掘其中值得深入分析的內容,在撰寫計劃書后面的部分的時候也會更容易上手。
怎樣才能獲得一個好的(可行的、導師滿意的、能夠過關的)研究課題呢?在研究方法課上,我的老師為我們解釋了這么四種渠道:
(1)選題由導師布置——這部分寶寶們,恭喜你啦!你可以跳過這個Part直接進入下一部分了
(2)選題從個人經驗而來( up):來自個人經驗的選題優點在于你會很感興趣、接地氣,但就怕只能做到接地氣卻沒辦法和理論結合,無法讓你的論文上升到學術高度。很多時候,“新”的主題并不一定就具有選擇正當性。
網絡熱詞研究中的問題:如何上升到學術高度?
(3)選題來自熱門話題或公共議題:這種情況下,警惕不要讓你的論文成為社論,不要陷入道德評判的漩渦。
(4)選題來自理論與研究文獻中的gap:這種情況需要非常扎實的文獻積累,但是也要注意選題的正當性:同樣的話題從西方移植到中國就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嗎?這個理論對于今天的社會現實有什么貢獻嗎?
在此基礎上,你也可以再補充一些內容:你是如何發現的這樣的研究問題?如果有研究背景作為補充,一定會為你的課題加分不少。
#2
文獻回顧
在明確了研究課題之后,你還要通過梳理大量的相關文獻,來為老師們呈現出這個主題的研究現狀。
哪些理論和這個主題相關?其他人已經得出了哪些結論?有沒有什么研究空白?是否存在缺點或者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果你關注的恰巧是一個存在一定爭議的領域,那么爭議的點在哪里?存在哪些不同的聲音?這些都是你在文獻綜述過程中可以重點關注的內容。
#3
研究創新點和意義
這部分和前兩個部分緊密相關,在研究計劃書中可能成為一個亮點,特別是當你發現了前人研究中的gap、發現了該課題新的理論價值時,研究意義和創新點都能為你的計劃書加分不少。
#4
研究方法
雖然不需要正式完成全部的研究,但是你要在計劃書中呈現出你所要使用的方法:是進行實地田野調查還是對已有統計資料進行再分析?采用實驗法還是問卷法?研究對象如何選擇/如何抽樣?變量的測量方法/研究模型是否是學者已經使用過的、有沒有經過嚴格的信效度檢驗?當然,你也完全可以結合多種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部分可詳可略,重要的是完整呈現出你的打算,并且讓老師們覺得你的方案是可行的。
比如你要做問卷調查,“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就不太可行,因為這種方式要求針對完整的樣本庫進行概率抽樣,我們日常用問卷星做問卷、收數據,最常用的是方便抽樣+滾雪球抽樣。
滾雪球抽樣:研究者請已經選擇的研究對象推薦另外一些符合條件的研究對象,以獲得越來越多的樣本
Btw:記得不要再寫“文獻研究法”了,社會科學研究中沒有這樣的方法!
#5
時間安排和預期結果
一般情況下,在研究計劃書的末尾還需要附上一份時間安排表,里面應該包含你預定的研究各階段完成時限,也可以包含預期結果。如果你要申請經費,計劃書結束前別忘了附上經費計劃。
總之,研究計劃書的目的就是讓對方了解你的研究主題和安排,并且說服對方相信你的研究是有意義的、靠譜的、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