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英雄”高志航之女:我89歲了還是想媽媽
“這一輩子,我都無法忘記媽媽離開我那晚的場景:
那時我才四歲,她給我買了一大筐玩具,里面洋娃娃、小狗、小貓……什么都有。我玩得開心極了,根本不明白媽媽、奶奶她們為什么心事重重。
到了晚上,媽媽抱著我去上廁所。她問我,爺爺打過你嗎?我說打過。一水滴就落在了我的臉上,我伸舌頭舔了舔,咸咸的。
長大后,我才明白,那是媽媽的眼淚。”
圖為高麗良在昆明家中接受記者采訪。劉冉陽 攝
近日,抗戰“飛將軍”高志航的女兒高麗良發文泣尋母親葛莉婭。她于昆明家中就此事接受記者采訪。
老人稱:如今,她已89歲了,為爸爸感驕傲,“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媽媽”。
“爸爸是個大英雄”
高麗良的父親高志航,原名高銘久,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著名的空軍抗日英雄。
1924年,東北軍擴建空軍,年僅17歲的他改名高志航,赴法國學習飛行。1927年1月,高志航學成歸國,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航務處飛鷹隊少校。后輾轉至南京,在空軍部門服役。
圖為翻拍的高志航生前照片。劉冉陽 攝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計劃空襲杭州、南昌、虹橋等幾個中國機場,一舉摧毀中國空軍。次日14點50分,長谷川清命令駐臺北的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空襲杭州筧橋機場,時任中國空軍驅逐機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的高志航率隊上空迎擊。
在持續約30分鐘的空戰中,高志航擊落日機一架,全大隊擊落日機3架,擊傷1架,后墜毀在基隆海面。中國空軍以4:0開創首次對日軍空戰大捷,高志航成為中國空軍擊落外敵的第一人,被譽為“空軍戰神”。
同年11月21日,高志航奉命經河南周家口機場接受前蘇聯援華戰機時,遇日軍轟炸,連同14架飛機消失在火海中,時年30歲。據悉,他犧牲時,雙手還緊握著飛機操縱桿打算強行起飛迎戰日軍。
高志航犧牲后,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高度評價其事跡。周恩來稱贊高志航“是中華民族的英雄,為抗日犧牲的,為民族犧牲的”。1993年,92歲高齡的張學良為這位東北同鄉、當年的部下題詞:“東北飛鷹,空軍戰魂”。2014年,高志航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圖為民政部頒發的烈士證明書。劉冉陽 攝
盡管父親的事跡廣為人知,但年幼時的高麗良卻所知不多。自四歲和父母分離后,她一直跟著大姑、奶奶在東北生活,再沒見過他們。
“爸爸原本報名想去法國學飛行的時候,因為身高不夠未能通過。他用法語給張學良寫了一封信,立志航空報國。張學良被爸爸打動,特批了他的請求。后來,赴法前,張學良接見了爸爸,他改名志航。”高麗良說,父母的故事,她都是聽奶奶和大姑講起。
圖為高麗良講述家庭往事。劉冉陽 攝
“其實,1935年,爺爺和叔叔曾去上海找過爸爸。因為嫌我小,就沒帶我。聽說父親在碼頭接到他們時,沒看到我,當場就背過身去抹眼淚。”高麗良告訴記者,雖然父親的模樣在她腦海里很模糊,但她記住聽過的有關父親的所有故事。
父親犧牲一個多月后,8歲的高麗良得知消息。她趴在枕頭上哭了許久,默默地對自己說,“我是沒有爸爸的人了。”
此后,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憤怒,占據高麗良的心。
“‘小孩!你的爸爸是誰?’那時,總有日本特務揪著我的耳朵、鼻子這樣問我。但我只能說三叔的名字。”高麗良稱,“那會,我滿腦子都想著替爸爸報仇,只要有人跟我說要去打日本鬼子,我就一定跟著去,常常被家人教訓。”
“爸爸是被日本鬼子害死的,他是個大英雄。”老人喃喃自語。
“媽媽,我89歲了,可我還是想你”
問起母親葛莉婭,高麗良尚未開口,眼淚就落了下來。
圖為高麗良憶母。劉冉陽 攝
“我都89歲了,每天還是止不住地想她。”老人稱,她至今清晰地記得和母親分別時的場景。“沉浸在擁有眾多玩具的喜悅中,我絲毫沒感覺到要和媽媽分別了。黃包車來接媽媽,我一抬頭,看見媽媽哭得淚流滿面。后來,車越走越遠,只剩下路燈發出微弱的光。”
事實上,高麗良的母親葛莉婭是其父高志航的第二任妻子,為流亡中國的白俄貴族。她和高志航生了兩個女兒高麗良和高友良。
圖為高麗良展示母親葛莉婭的照片,剛好,這張照片上面寫有葛莉婭寫給高志航的回信摘錄:“我知道你一生的志愿,你還是選擇飛行吧,否則你會悔恨終生,后悔一輩子的。家仇國恨不是兒女私情可以湔雪的,別為我操心……”劉冉陽 攝
“爸爸是在前往黑龍江執行任務時,在一家外國人開的商店認識了媽媽。”高麗良稱,“當時,接待爸爸的售貨員只會說俄語,爸爸一個字也聽不懂。后來,他試圖用法語交流,但售貨員還是聽不懂。正當他不知所措時,一個年輕的女郎走了過來,用流利的法語和爸爸打招呼。這個白皮膚、高鼻梁的女郎,就是媽媽。”
高麗良指著墻上唯一一張和父母的合影說,“爸爸媽媽就這樣認識了,并很快墜入愛河。后來,他們先暫后奏,在滿洲里結了婚。”
“聽說爸爸帶著媽媽回吉林老家時,爺爺奶奶氣壞了,堅決不讓進門。爸爸沒辦法,就拉著媽媽跪在門口。那時,媽媽已經懷了我。爺爺迫不得已,也只好作罷。”高麗良說,為了融入爸爸的大家庭,媽媽不再穿高跟鞋,改穿中式服裝,還學會說東北話。
圖為高麗良幼時和父母(左一、左二)的合影。劉冉陽 攝
記者看到,在高麗良僅剩的唯一一張和父母的合影里,媽媽葛莉婭梳著中式發髻、穿長袍,微笑著看著扶著爸爸雙腿的高麗良。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四散,高志航前往關內。隨后,葛莉婭也南下去找高志航。走前,她將高麗良托付給奶奶。1932年,高志航進入中央航空署,因政策不允許空軍軍官與外籍女子通婚,高志航和葛莉婭被迫離婚。后來,葛莉婭又被驅逐出境。
“當時怎么會想到,一別就是這么多年。”高麗良回憶,上小學時,有一天老師告訴她,前一天有個外國人到學校找她,可惜她恰巧回家拿寫字簿了。后來家人猜測,可能是媽媽托人來找她。
圖為高麗良年輕時的照片。劉冉陽 攝
“就這么錯過了。直到長大后,我瞞著家里人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成為一名機要人員。有一天和戰友外出,再次遇到一個金發碧眼、長得非常漂亮的高個子女人。”高麗良說,“她一直盯著我看,似乎想和我說什么。無奈的是,隊長要求歸隊,我匆匆離開了。”
“我從窗戶看去,她一直站在街對面,遠遠地看著我。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媽媽,但部隊紀律嚴明,我只好流著淚離開了窗口。”講起這段往事,高麗良幾次哽咽,“這個場景,我這輩子任何時候想起來,都歷歷在目,心痛無比。”
1949年6月,高麗良被調到《北平解放報》工作。解放大西南時,她南下到了昆明,成了家,有了4個兒女,后又經歷了風風雨雨。
“文革時我被打成反革命,判處有期徒刑5年。1979年,我終于獲得平反。那時,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去找我的爸爸媽媽。”高麗良告訴記者,她和同父異母的小妹高憶春去了湖北宜昌,做了大量的走訪。后來,得以確定父親的安葬地。但屢次到哈爾濱找線索,寫了俄文信托人到俄羅斯各地打聽消息,都沒能找到母親。
圖為高麗良展示母親葛莉婭的照片。劉冉陽 攝
2010年,為了找尋母親的消息,81歲高齡的高麗良專門去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那里的日子,她每看到一個老太太,就恨不得扒上去看看。
“見到一個老太太就看看,見到一個就看看,但都不是我媽媽。半個世紀前,我已經錯過了那個在街對面遠遠看著我的金發碧眼的女郎,我不想再次錯過……”談起這趟旅程,老人泣不成聲。
圖為高麗良在母親照片背后寫下的話。劉冉陽 攝
“媽媽,我從四歲離開您,我好想您。現在我已八十多歲了,我還記得您最后離開那天夜里,您的眼淚掉在我臉上。媽媽,雖然我已經80多歲了,我心里永遠記得那天晚上的情形。媽媽,我好想您。”
采訪尾聲,高麗良堅持給記者朗誦她在媽媽照片背后寫下的這段話。雖然她已記不清這段話寫于什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