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和朗誦的區別是什么?
對于演講與朗誦,不少朋友在具體演講與朗誦實踐中,還是不自覺地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以至使計劃中的演講活動變成了朗誦活動。
其實,演講與朗誦,同是口頭表達方式,同樣運用口語、態勢語等表達元素。但由于兩者的社會功能不同、目的不同,由此,造成了他們在表達內容、表達者身份、表達心態、思維方式、語言等技巧的差異。
在越來越多的場合和平臺上,演講開始成了被運用最多的形式,這樣的公眾表達也正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交流和傳播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尤其近年來信息蕪雜多元,各層級、各領域、各場所都在舉行各種類型的演講活動,以期通過公眾演講來傳播正能量,引導價值觀,增強影響力。
何為演講?演講和朗誦的區別是什么?
演講是一種公眾表達,它又叫“演說”或“講演”,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完整鮮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公眾表達是為了實現知識、信息、情感以及思想的交換和傳播,而不同的表達形式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報告主要傳達信息,朗誦側重傳遞情感,講課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
從近年來的觀察中發現,一些演講者將演講和朗誦混淆,未能凸顯演講特點,達到較好的演講效果。雖然演講和朗誦都是語言藝術,都要追求真實自然,都要通過形象生動得體的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來以情動人,但二者仍有較大的區別。
首先,性質不同。朗誦是在已有的書面材料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再造活動,需要朗誦者在對文字充分理解后,全身心投入其中,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藝術化地表達稿件內容,可見朗誦是一種沉浸式的語言藝術;而演講是在講述自己的所歷所思所想,屬于創造活動,既需要傳達個人化的情思,更需要抓住聽眾的內心和興趣點,引發共鳴,理解說服,所以是一種交流式的語言藝術。
其次,目的不同。朗誦的目的是將作品的思想內容傳達出來,需要朗誦者運用較多的朗誦技巧,讓觀眾走進作品之中,并為作品所感染;而演講的目的恰恰是要走進聽眾之中,通過傳遞演講者的情感與思想來影響和改變聽眾,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目的明確,追求直接效果。
最后,語態不同。朗誦多以文學作品為主,有較強的書面性,朗誦者往往不等于寫作者,但又須以寫作者的身份呈現,因此有較多藝術化的處理和表演,且形式多樣,可以一個人單獨誦讀,也可以集體齊讀齊誦;而演講多以事件敘述和觀點表達為主,“以我口寫我心” ,只能是一人說,眾人聽,口語化程度較高,且是從自身角度,以寫作者的身份與人交流,追求現場感和對話感,具有臨場性和互動性。
一篇優秀的演講稿如何煉成?
既然演講是完全的語言創造藝術,因此要完成一次精彩的演講,演講稿的寫作就顯得極為重要。會講不會寫,這是目前人們參與演講活動最大的困擾。
一篇優秀的演講稿是如何煉成的呢?可以采用“五步穿楊”的方法進行準備。
第一步:設立目標,提煉主題
任何一次演講都是有目標的,對演講的效果要有預設,是為了撥動心弦,還是為了表達心聲?是為了說明道理,還是為了改變觀點?目標不同,演講的主題以及材料、風格、語態等都會隨之不同,所以演講目標決定了演講準備的路徑和方向。
西南大學舉行首屆玉蘭花文化節,在開幕式上作為教師代表進行演講,目的是讓同學們理解以玉蘭花作為校花的意義,因此在這個目標之下,就有了這樣的演講主題:做玉蘭花那樣蘭心蕙質的人,學者,做真人,師者,傳真意,即使玉蘭花凋謝,我們每個人也會成為行走的玉蘭花,讓校園永遠美麗,永遠是春天。
明確了演講目標,就能提煉相應的演講主題。值得注意的是,演講主題即演講觀點,直接體現了演講者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演講者只是蜻蜓點水,所論所述僅僅是人們普遍的共識,淺顯的道理,缺少足夠的思想深度,這樣的演講就很難打動人,啟發人。因此,提煉主題需要演講者多思考,深挖掘,在生活的表象之下發現引人深思的內涵,讓公眾表達成為一盞燈,照亮人們思想的盲區,傳播文明,引領前行。
一位選手參加“時代新人”的演講,她以90歲的外婆為例,通過回顧外婆革命的一生來表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但如果主題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就會顯得泛泛而談,缺乏深度和新意。于是,她在這個共性的主題上,再進一步思考外婆為什么90歲高齡還如此充滿熱情?最后歸結到:是信仰,讓人永葆青春,永遠年輕。于是圍繞這個主題,就有了這樣的開頭:
“我是重慶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的一名共產黨員,我是一個80后,可我有一個90后的外婆。外婆叫李玉珍,今年90歲,黨齡71年。71年,這是怎樣一段漫長歲月!而令無數人驚奇的是,在這歲月之后,時光送來的是一個永遠年輕的外婆!”
以及這樣的結尾:
“今天,我的青春正與外婆的青春重疊,我們的心跳同頻共振。今天的和平與幸福,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那么我們這一代人,有什么理由不用這個和平時代所賦予的自信和智慧,去奉獻、去承擔、去拼搏,去創造呢?這是時代新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忠誠和熱愛,更是對1921年那群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爭前途的年輕人的念念不忘,聲聲回響!
不忘初心方能行穩致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那就讓我,我們,和90后的外婆一起永葆初心,永遠年輕吧!“
演講稿首尾呼應,主題鮮明且深刻,深入闡明了不忘初心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步:分析聽眾,了解場景
演講是有針對性的,要了解在什么地點、什么情景、對什么人說話,明確了對象的年齡、職業、興趣愛好、教育背景等,才能找到與聽眾的連接點,用準確恰當的方式,合時合境搭起溝通的橋梁。
1945年云南大學召開五四紀念大會,突然天降大雨,很多人都到角落躲雨,場面一時混亂不堪。此時,聞一多走上臺開始演講:
“同學們,今天這種情形很有趣,它令我想起了一則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周武王決定起義,去打倒暴君紂王。就在出兵的那一天,正像我們現在一樣,忽然下起雨來了。許多人覺得很不吉利,建議武王改期。這時候管占卜的,就是現在當參謀的人出來了。他說,這不是壞事,這是“天洗兵”,是老天爺在幫我們的忙,把兵器上的灰塵沖洗干凈,刺殺敵人時更鋒利有力!”
接著聞一多有力地揮揮手,提高嗓音說道:“我們今天也碰上這樣的機會,這是天洗兵!不怯懦的人回到會場中來,走近來,勇敢的人站過來!”
這樣的演講應時應景,針對受眾的現場表現進行演講,臨場發揮,機智生動。
第三步:收集資料,羅列提綱
公眾演講不是自言自語,演講者不僅要表達觀點,還要證明觀點,才能讓聽眾心服口服,因此論證是很重要的過程,要大量收集資料,選擇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例子進行論證,條理分明,邏輯清晰。
在教師節的演講比賽中,一位選手的演講主題是“教師不僅只有奉獻,更有成長和收獲。”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她回顧自己的教師生涯,點點滴滴涌上心頭,可時間有限,只能選擇其中最有特點的事例,最后形成了對比+遞進的提綱:
1.最初對教師的認識:教師是清貧的,只有奉獻。
2.用來自監獄的學生來信,表現一個教師的奉獻和擔當:不管學生處于什么狀況,都要完成教育之責。
3.用學生在學期結束時給老師準備的意外驚喜,表達教師是一種在奉獻中獲得幸福的職業。
4.觀念改變,價值升華:教師不僅有奉獻,更有成長和收獲,捧著一顆心來,滿載幸福而去。
第四步:設計角度,確定結構
除了有深刻的主題,豐富的材料外,演講稿還要有巧妙的角度和精致的結構。同樣的事件或觀點,從不同的觀察視角入手,用不同的組合方式連接,會呈現出別致的效果,或引發懸念,或出人意料,或調動情緒,或啟人深思。
來看看美國電影《農家女》中的一段演說詞:
“議長先生:
今天,我并不是要演講,我要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索倫森的醫生,他住在一個小鎮上,他是個好醫生,可是鎮上有錢的人不喜歡他,因為他們常常沒病裝病,而他老是把實話告訴他們。索倫森醫生的處境越來越糟,他就搬到貧民區去了,在貧民區居住的人非常需要他,可是付不起醫藥費,但他還是給他們看病。他治好了喉嚨疼,他們就送他一瓶牛奶,接好了折斷的腿,就送他一支面包。索倫森醫生租不起正式的診所,他就在一家馬車行的樓上——他的住所里行醫,馬車行外面掛了塊小招牌,上面寫著:索倫森醫生,樓上。
可是,醫生也會得病。給窮苦人看了多年的病以后,索倫森醫生生了病就死了,那些愛戴他而又為他所愛的人埋葬了他。他們想為他立一座大理石的大紀念碑,可他們沒有這么多錢,他們就把那塊招牌摘下來,插在他的墳墓上,那塊招牌就是他的紀念碑——索倫森醫生,樓上。
今天,一位總統死了,不久以前,他的國際聯盟的理想被那些不喜歡真理的人扼殺了。然而,他的理想將與世長存,他將活在善良、普通的老百姓心里,在這位總統的墳墓上,人們已經樹起了一個不朽的紀念碑,就像醫生的那樣,簡單地寫著:烏德隆?威爾遜,樓上。”
這篇演講稿的重點,是為了謳歌烏德隆?威爾遜總統的優秀品質和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但由于當時輿論對烏德隆?威爾遜總統有爭議和質疑,因此演講開頭就避開矛盾,從一個故事開頭,通過講述讓聽眾不帶偏見地去評價一位醫生,自然而然能得出“為百姓服務的醫生,能被百姓銘刻在心”的結論。然后話鋒一轉,馬上過渡到烏德隆?威爾遜身上,通過類比,聽眾頓時明白這就是一位像醫生那樣一心為民并為人民所愛戴的總統。角度巧妙,樸實自然,比起直接謳歌總統,顯然有了更好的效果。
第五步:凝練金句,組織語言
精彩動人的演講,離不開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富有文采的句子,喚醒聽眾的感官,富有哲理的語言,帶來意猶未盡的思考,金句頻出,不僅能讓聽眾過耳不忘,還能在瞬間擊中內心,撥動心靈的琴弦。在組織語言時,要做到:
口語化:用口寫作,用耳寫作,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
問題化:把重點轉換成問題,留下思考的空間。
細節化:多用動詞,使用對話,模擬場景,描繪生動且富有個性的細節。
幽默化:詼諧風趣,生動有致,活躍氣氛,拉近與聽眾的距離,贏得好感。
修辭化:多用排比、比喻、設問、夸張等修辭手法,充分調動聽眾的感官,讓聽眾如臨其境,如在目前。
金句化:引用名言警句或哲理語句,言淺意深。
簡單化:用語簡短,短詞匯、短句子、短段落,要言不煩,切中要害。正如林語堂所言:“紳士的演講,應當象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
以上是演講稿寫作的“五步穿楊”。
總之,正如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演講家李燕杰所說:演講,不僅是一種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一種卓越的藝術。把握演講的特點和規律,認真構思,反復打磨,才能讓演講這樣的公眾表達,不僅傳情達意,還能直指人心,抵達受眾,實現其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
作者:駱鵬,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寫作學會理事,重慶寫作學會常務理事,重慶藝術庫專家成員。長期擔任《演講與辯論》《文體寫作》《基礎寫作》等教學工作,主編和參編了《影視傳媒文案》《現代寫作教程》《新聞寫作》《大學語文》《中外演講名篇賞析》等多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