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時如何寫作者的名字
撰寫科技論文時,總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發現,尤其是在前言和討論部分。那么在文中提到他人的研究時,如何寫出作者的名字呢?其實規則很簡單,通常只需要寫出第一作者的姓(last name)就可以了。比如下面的例句:
et al. (2015) that the YAP in the in pre- oral 1.
大多數文章都有多名作者,所以要在第一作者的姓之后加et al., 表示其他作者的名字沒有列上。這里“et al.”可以寫成斜體,也可以不加標點,所以就有四種寫法: “et al.” “et al” “et al.” “et al”。選哪種寫法首先要看你準備投稿的目標期刊在這方面有沒有規定。如果有,就按照期刊的要求來寫;如果沒有,你可以任選一種,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前后要保持一致,通篇只能用一種寫法,不要中間換來換去的。另外要注意不要用etc來代替et al. etc一般用來羅列事物,et al用來代表作者。
當然如果只有一個作者,就不需要et al了。如果你引用的文獻有兩個作者,普遍接受的寫法是兩個作者的姓都要寫上: and (2008) … 三個或更多作者的時候,除非期刊關于列出幾個作者有特別規定,只需要寫出第一作者 + et al.
從上面的例句還可以看出,如果你引用文獻時提到了作者的名字,也要加上發表的年份,不論文獻的格式如何。
中國作者在這方面容易出現的一個錯誤是用全名,尤其是在提到中國作者的名字時。用中文寫論文時可能這種寫法是普遍接受的,但是要記住用英文寫的時候只要姓就可以了。
另一個常見錯誤是姓和名混淆,這可能是因為英文里名在前,姓在后,和中文習慣相反造成的。比如John ,John是名,是姓。但是也有時會寫成”, John”,中間有個逗號,那就是前面是姓,后面是名了。查閱文獻的時候,如果你看到的是文獻的全文,作者名字都是完全顯示出來的,那么一般就是名在前姓在后了;如果你在數據庫,比如里檢索到摘要,那通常是姓是全拼出來的,而名字只剩縮寫了( J)。
其實,引用文獻不一定要提到作者的名字。如果每句話都加上作者的名字,會影響文章閱讀起來的流暢性。盡量少用或不用,既節省了字數,又不用擔心寫錯作者的名字,是更值得推薦的做法。只要你正確引用了文獻,作者的名字不一定非要出現在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