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恢復,首篇滿分作文卻因一事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有個片段,1977年,恢復高考后,云南考生源因作文得零分落榜。
而當時這篇零分作文還驚動了鄧公,最后鄧公親自干預要求重新閱卷,零分作文反轉為滿分作文。
這那篇作文到底為什么被判零分,又當不當得起滿分?這位考生最終有沒有讀上大學呢?
石破天驚的提議
現在高考都在將放暑假的六月進行,而1977年的高考,卻是在隆冬12月開考,這是我國唯一一次在冬季進行的高考。
這個特例,都是因為高考中斷了十一年,在1977年才恢復。而高考能在1977年恢復相當不易。要不要在1977年恢復高考,行事一貫果決的鄧公當時也一度陷入猶豫。
1977年8月,全國科教界的一些專家學者,接到了到北京開會的通知。這次開會他們受到最高規格的對待,到北京有小車送去車站,有的還坐上了飛機。
并且到北京后,他們住在最好的北京飯店,能吃上他們好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的稀有水果。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待遇讓他們感到很是吃驚。
更讓他們感到吃驚的是,他們到北京知道是開科教工作會議后,都以為會議的最高規格,就是由科學院院長和教育部長部長主持。
沒想到8月4日開會的時候,全程參加會議卻是鄧公。而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方毅和教育部長劉西堯僅僅是會議的召集人。
鄧公當年7月30日,公開出現在首都體育場觀看一場足球友誼賽,這個復出的信號引起舉世震動。而復出后鄧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全國科教工作會議,挽救已到動搖國本程度的我國科教事業。
而會議剛開始時比較沉悶,專家學者都不敢暢所欲言。這正是鄧公會前擔心的情況。之后鄧公以“老九不能走”的幽默,打消了在場知識分子“臭老九”的心理陰影后,會議才開始活躍起來。當復旦大學教授蘇步青訴說他最得意的被稱為“十八羅漢”的十八個研究生,全部都被下放困境時,鄧公當即讓蘇步青拿出十八人的名單,讓方毅務必在一周內解決這個問題。
看到鄧公的這個態度,參會的專家學者完全放開了,紛紛發言提出各種撥亂反正的建議。然而會議最后一天前,也沒人提出要恢復高考。
當時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禮性,在會議結束的前一天晚上很焦慮。幾天的會議他沒有發言,他想說的話大家都說了,但他不想在這個歷史性的會議上無所作為。
而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查禮性干脆去找住在一個賓館的高教司司長劉道玉商議。兩人一合計,就想到招生制度這個重大問題還沒人提。于是會議的最后一天,查禮性就石破天驚地提出應該恢復高考。
然而這個問題一提出來,鄧公猶豫起來。全國招生工作會議,已經于六月在太原開過,會議沿襲以前高校招生政策并得到國務院批準。于是鄧公只好做了解釋,提出把這個問題推遲到明年解決。
可是鄧公看到恢復高考的提議得到眾多代表附議,一些代表都激動得站起來講話,就感覺到恢復高考已經刻不容緩。于是鄧公問劉西堯今年恢復高考來不來得及,劉西堯說有三個月的準備時間還來得及。鄧公一聽當機立斷,拿出軍事指揮的魄力當場拍板,“那就改,今年有時間就堅決改。涉及幾百萬人的命運不要拖了。”
險些夭折的1977年高考
1977年,我國的高考制度的恢復經歷了怎樣的一波三折?又為什么會選擇在冬天?
會議結束后,一些風聲傳到社會上,讓無數的青年感到震撼。在農村的知青更是奔走相告,難以置信中又開始奮起行動。
哪怕終是一場空,他們也不放棄水中撈月的希望。希望對他們來說,猶如是溺水者的空氣。
“我們不怕吃苦,吃不飽飯我們也能忍受。對我們打擊最大的是絕望。”多年后,一位1977年考上大學的知青,回想知青歲月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1966年停止高考后,城里大多數學生初中畢業就上山下鄉,轉為農村戶口插隊務農。而他們和現在到農村創業完全是兩碼事,從此不能脫離農村,和真正的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爭口糧。大好青春,知識離他們遠去,父母離他們遠去,夢想離他們遠去,剩下的唯有一眼看到頭的卑微命運。
1970大學恢復招生,實行“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查”的十六字方針,招收工農兵學員。在1977年的科教工作會議上就有代表提出,這樣招來的學生,很多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根本無法學學習大學課程。可學生上課聽不懂,還要質疑老師的教學水平。
于是查禮性提議恢復高考時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招生就像工廠選原材料,原材料太差出不了好產品,生源太差培養不出國家需要的人才。還有一點至關重要,按十六字方針招生不公平,為權力運作開了方便之門。而除了自愿報名,其他各項招生方針,都存在權力運作的空間。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高校恢復招生才沒有讓廣大的青年看到希望。沒有高考改變命運的出路,有的知青就選擇自傷自殘來爭取返城機會。那時的火柴含有紅磷,有知青吞下火柴,造成嚴重胃損傷被送進醫院。生產隊擔心鬧出人命,只好把人知青退回原籍。
而不敢對自己下狠手的知青,會采取相對溫和的辦法。有的中飯都不吃,拼命勞動,還要夜里站在外面吹一夜冷風,就是希望能有個三長兩短被送回城里。
很多年后,一位1977年考上大學的杭州知青回憶,和他一起的一個杭州知青,走到外面就撞墻,還會踩進河溝里。醫院檢查這個知青視力出現問題,隊里認為這個知青眼瞎了,把這個知青退回了杭州。
四十年后,他遇到這個知青,關切詢問起這個知青的眼睛。這個知青神秘一笑說:“其實沒那么嚴重。”他頓時露出會心的笑容。
當時的知青活得這樣掙扎,恢復高考的傳聞一出,在知青中當然會引起炸裂效果。而在消息還沒有確定的時候,知青們就到處想辦法找復習資料,開始熬更守夜為參加高考做準備。
據一個1977年考上大學的知青回憶,他們出去勞動住帳篷,晚上沒有照明設施。他就自制了幾盞油燈,沒有煤油將就用柴油。到第二天同伴發現他一張臉被熏得漆黑。
而知青們的家人也想方設法幫助知青準備高考。當時考上大學畢業都包分配工作,不僅能回到城市,還等同于端上了國家的鐵飯碗。一個家族的命運都可能因此而改變,知青家人對高考的熱情并不比知青低。
其實在積極準備高考的同時,知青們也在擔心消息不實。而他們的擔心確實差點發生。
鄧公敲定當年恢復高考后,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重新召開。一年內開兩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在新中國成立后也是絕無僅有。
這次會議上,反對恢復高考的阻力巨大,反對依據的主要是以前經中央發文通過的“兩個估計”。會開了一個多月還沒有結果,三個月恢復高考的準備時間在爭論中一天天流逝。
就在恢復高考將要夭折的時候,《人民日報》派駐會議的要聞部記者穆楊,召集了六個參加過制定“兩個估計”會議的人在賓館商議,發現“兩個估計”的主導者是兩個問題人物。于是穆楊把情況寫成內參送了上去。
而鄧公看到內參,迅速做出反應,9月19日找來會議的幾個負責人,聲色俱厲說到:“……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贊成中央政策的就留下來,不贊成的就改行。”
鄧公堅定的決心,打破了會議僵持。于是9月20日劉西堯在會上傳達了鄧公推翻“兩個估計”的精神,會議隨即通過恢復高考的議案。到10月21日,恢復高考的決定,正式由各大媒體向全國公布,年輕人的夢想一下被點燃了。最終高考,定在了隆冬12月。
鄧公親自看高考作文
1977年高考恢復后,首篇滿分作文卻因一事被判零分,鄧公怒道:重新閱卷。那這究竟是怎樣一篇文章,鄧公為何會如此重視?
燃起夢想的人有些已經不年輕,算算年齡,1966年的知青不少都到了30歲。他們好多在農村結婚生子,以為一輩子也就這樣了。1977年高考,年齡放寬到30歲,不僅是照顧他們,還因為他們多數人接受過系統的高中教育,是難得的優質生源。他們不會放棄改變命運的最后機會。
1977年高考積累了從1966年到1977年的12屆考生。為為追求生源的質量,1978年的,優秀應屆畢業生,也被允許參加這次高考,這樣1977年高考就有13屆學生參加,又創下一個高考之最。
五百七十萬考生錄取二十七萬人,二十九人中只有一人可以考上,1977年,高考可謂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然而有個云南考生,卻對自己信心滿滿。以前當地的考試,他都有一騎絕塵的優勢,他給自己制定了非北大不上的目標。
由于知青的文化學習被長期荒廢,準備時間又不充足,到12月高考的時候,很多考場出現半數考生離場棄考的情況。這些考生們面對試卷選擇棄考的時候,內心不知道有多痛苦。
平心而論,1977年高考的試題現在的初中生也許都能輕易拿下。一位知青考生進考場前,向同伴吐槽他連四大文明古國都不知道,還考什么考。結果考前上廁所時,同伴告訴他四大文明古國是埃及、印度、中國和希臘,那場考試就有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個國家的考題。他按同伴的答案答對三個得了三分,最終以超過錄取線一點五分的成績考上了大學本科。
云南那位考生考試結束后就等著拿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可平時成績遠不如他的同學都等來了錄取通知書,他還是沒有得到任何消息。情急之下,他到當地招生辦查詢。招生辦工作人員根據他的準考證查詢后,說他并沒有被錄取。
排著隊查詢的考生很多,招生辦的人已經在叫下一個。但他不相信自己沒有被錄取,堅持要招生辦工作人員再好好查一下。當時不能查分數,只能查有沒有被錄取。對此,招生辦工作人員不耐煩了,讓他不要耽擱別人,于是雙方發生了爭執。
而隨著爭吵聲越來越大,驚動了辦公室內的招生辦主任。當時招生辦主任出來,拿過他的準考證一看,就把他單獨帶到一間辦公室。之前,招生辦主任聽閱卷的老師一直說有一個考生的作文很有爭議,正是這位考生。
在辦公室,招生辦主任直言相告,他沒有被錄取是分數不夠。他大喊:“絕不可能!”雖然當時沒有標準答案,可他憑自己歷來的成績確信,他的分數一定遠超錄取線,而且一定能考上一等學府北京大學。
“可是你的作文得了零分。”招生辦主任表情復雜地看著他說。一聽這話,他大腦一片空白,完全失去了理解力。他對自己高考寫的作文深感得意,居然被判了零分是怎么回事?
其實,他的作文確實堪稱上品,文采和見解都有相當的水準,有的閱卷老師認為可以給滿分。可是在作文中他對一些社會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導致他的作文最終被判了零分。
而招生辦主任也給他說了實情,結果已經出來他也只有認了。可鄧公知道這件事后卻大發雷霆。鄧公在確定參加科教工作會議人選的時候就提出,要找敢講真話有自己見解的人,高考作文有考生寫出不違法的真話卻被判了零分,這讓鄧公無法容忍。
之后鄧公找來教育部長,責令他讓閱卷老師重新閱卷。以接受講真話的原則評判這篇作文,這篇作文從文采文理方面就擔得起滿分。重新閱卷這篇作文判了滿分。不過這時招生已過,各高校本科名額全滿,這位云南考生沒有實現上北大的夢想,只被一所大學的專科錄取。
在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田源怒撕專科錄取通知書,后來回到北京干起了個體戶,終成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不知道田源的原型,后來又會有怎樣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