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論文】淺論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淺論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王村中心小學
任露
俗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一門用心來揣摩,用情來表達的聲情并茂的藝術。朗讀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仍有必要大力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現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朗讀是訓練語感最常見、有效的方式。
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訓練,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語言文字表述的情感,或歡喜,或憂傷,或悲壯等。如毛澤東所寫《七律·長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從語氣堅定放松到緊張艱難、輕松的語氣變化。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感知“遠征難”“只等閑”,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味。因此,朗讀能培養學生的語言形象能力。
二、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
余映潮先生有這么一段描述:“‘誦讀’與‘體味’合二為一,不是單純的誦讀,而是將朗讀與分析,朗讀與體會結合起來,這樣朗讀就能在訓練語感與訓練語文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學習《草原》這篇課文,我們需要給足時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學生整體感知大意,理清課文中寫了幾副畫面,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頭腦中形成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從而體會作者對草原風光的贊美和謳歌了蒙漢同胞的民族情誼。由此可見,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更貼近作者的感情,而且能提高想象、聯想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朗讀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有助于學生把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使學生加深語言文字和課文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范化,發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大聲地朗讀他人作品是學習的過程,大聲讀自己的作品實質是修改完善的過程。瘋狂朗讀好處多。瘋狂誦讀的結果會使同學“出口成章”,它所積累的大量詞匯、豐富多彩的語音表達對于我們的寫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鑒作用。
既然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此重要,那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技巧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要教會他們朗讀的方法。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的基本功。做到“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學生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抓早讀,利用好每一個早讀,布置好讀書篇目及時朗讀要預習和復習的課文。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重點生字詞的朗讀要指導好。學生最好站著朗讀,這樣有利于發聲,護嗓又能集中精力。再挑選朗讀比較優秀的學生范讀,教師挑學生點評、教師再評。
3、注重課堂上的教師范讀,樹立榜樣讓學生學習,學生模仿老師朗讀,培養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4、課堂上采取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愿意讀,樂讀。情感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因此,為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競賽讀、配樂讀等。如《窮人》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里面的人物。通過模擬人物的心理、口吻,學生能很快就弄懂里面人物的性格特點。
5、抓好課外朗讀,堅持讀書打卡。課堂上的讀書時間非常有限,最好的朗讀訓練時間應該放在放學后。朗讀的篇目可以是課內文章、課外素材、經典古詩詞、國學誦讀等。學生朗讀后,教室要及時給予多維度的反饋結果。
特級教師洪鎮濤說過:“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從讀中悟情感,學真理。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課文是多么的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