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三國演義臺詞與原著
【求教】94版三國演義第45集的臺詞是原著中的嗎
老版的三國很多臺詞都是原著出來的,當然,有些為了能表達出電視劇的效果,自創或者改編的臺詞肯定也是有的,很正常的。
94版三國演義全是文言文,臺詞功底好。
只是現在人不適應文言文罷了,老版電視劇那只能算是半白話,半文言,如果沒有臺詞顯示,現在人光聽可能確實聽不懂什么意思,但如果你熟悉原著小說,應該對這種半白話半文言沒有障礙的
原著三國演義41回好詞好句
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好句:劉曄曰:“丞相初至襄陽,必須先買民心,今劉備盡遷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徑進,二縣為齏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劉備。
備即不降,亦可見我愛民之心;若其來降,則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也。
”庶曰:“曹操使庶來招降使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
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
”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
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
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
庶請辭。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
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
”玄德率眾將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
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
”對曰:“為人臣而不能使其主保全境土,心實悲慚,無顏早見耳。
”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
”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
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開長坂圍。
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好詞:軍民共戮玉石俱焚抱恨終天面如重棗威震天下諂佞之徒塵土沖天
請問94版的三國演義和10版的新三國演義,那個更接近原著呀
推薦哪個
謝謝啦~
要知道,94版的《三國演義》和87版的《紅樓夢》都是由導演執導拍攝的,那時的拍攝主要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上至導演下至打雜的都是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為公眾服務的,光看人們的口碑就知道這兩部大劇經久不衰,雖然有一些硬傷,但是瑕不掩瑜,而如今的翻拍更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牟利,所以,是好是壞當然就不難判斷了
94年《三國演義》與原著相差多少
新三國呢
94是經典,新三國好多人物都沒有出廠,賈詡,典韋,旬莜等等,一些大神級重要人物都沒出場,94雖然接近一些,但是,電影都是導演個人的眼光看待原著,360位讀者有360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對小說中的人物理解也會不一樣,同時所產生的人物形象也會有所差異,建議樓主去親自讀一遍原著,我來回讀了不下五遍,每次讀完都有不同的心得,并深深的被作者羅貫中所折服,他對書中每個人物的刻畫真可謂是淋漓盡致。
當然三國演義,演義,演義,他只是小說,三分真,七分虛構,樓主若真想了解三國那段歷史,建議讀《三國志》,是當年魏國的史學家陳壽所著,相信你會有收獲的。
望采納
94版三國演義蔣干中計和諸葛亮罵死王司徒分別在哪兩集
蔣干中計:電視劇在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原著在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罵死王司徒:電視劇是第69集,收姜維原著的話是第93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94年版三國演義孟德獻刀與原著有什么改動
《三國演義》原著內容一共有字,題目4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