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諸葛亮痛罵王朗:曹操毒發身亡,下
諸葛亮罵死王朗,這是演義小說和電視劇中的故事,這故事中有一個巨大的漏洞:王朗可是敢跟東萊太史慈和小霸王孫策單挑的悍將,諸葛亮在兩軍陣前罵他,就不擔心王朗惱羞成怒來個斬首行動?王朗敢跟太史慈和孫策單挑,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兩陣對圓,王朗和孫策同時出馬,兩人先是一場罵戰,然后就要開打,太史慈搶在孫策之前出手,“王朗拍馬舞刀”,跟太史慈剛打了幾個回合,雙方就開始混戰,結果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后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昕殺條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橋,堅閉城門。孫策大軍乘勢趕到城下。分布眾軍,四門攻打。王朗在城中見孫策攻城甚急,欲再出兵決一死戰。”
王朗能跟太史慈交戰數回合不敗,在孫策、太史慈、周瑜、程普等人圍攻之下突出重圍,可見此人不是一般的強悍。退守城中的王朗還有勇氣要殺出去跟孫策決戰,說明他對自己的武功也比較自信。王朗跟孫策打過兩仗,在《三國志·卷十三》中也有記載:“孫策渡江略地。朗(王朗時為會稽太守)功曹虞翻(善使長矛,降孫策后為騎都尉)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王朗并沒有當過大都督曹真的軍師,當然也沒有參加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曹魏太和二年的魏蜀之戰,那一戰曹真和諸葛亮并沒有正面交鋒:曹魏大將軍、邵陵侯曹真的對手是蜀漢中護軍、鎮東將軍、永昌亭侯趙云,諸葛亮和馬謖面對的是曹魏左將軍、鄚侯、特進張郃。
諸葛亮并沒有跟王朗見過面,罵死王朗這件事卻并非完全虛構——諸葛亮確實罵過王朗,而且還罵得挺狠,但那是在蜀漢建興元年(223年)罵的。挨了諸葛亮痛罵的王朗又活了五年,這五年間他步步高升,從御史大夫、安陵亭侯加官進爵為司徒、蘭陵侯,諸葛亮的老朋友徐庶徐元直在曹魏當御史中丞的時候,王朗恰好是他的頂頭上司。諸葛亮罵王朗的書信內容,一直保存到今天,這要感謝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引用了大量史料,同時我們也要小小地鄙視一下陳壽:他當年和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荀勖、中書令關內侯和嶠一起整理了諸葛亮的著作,偏偏沒有把諸葛亮罵王朗的公開信收錄其中。
陳壽將諸葛亮罵王朗的公開信剔除,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因為那封信中不但罵了王朗,還罵了曹操和曹丕,同時還在信中爆了一個猛料:曹操不是病死,而是毒發身亡,諸葛亮并沒有說是誰毒殺了曹操,而是留下了一個懸念——如果真相被揭開,很可能會引發曹魏政壇的地震。讀者諸君都知道,章武三年和建興元年是同一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劉備駕崩、劉禪繼位,諸葛亮終于受封武鄉侯并開府治事。按照漢朝的規矩,丞相必然封侯并開府,但是劉備反其道而行之,在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的時候,連個關內侯的爵位也不賜給諸葛亮,更不讓他擁有自己的人馬班子開府治事,于是諸葛亮基本就成了“空頭丞相”:實權不如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也不如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馬超,他見了西鄉侯張飛和斄鄉侯馬超也得行禮——有爵位的即使官再小也是貴族,沒有爵位,官再大也是“白身”。
劉備不給空頭丞相諸葛亮封侯,這讓曹魏方面看到了策反的希望,于是在諸葛亮剛剛和李嚴分別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之際,曹魏司空王朗、司徒華歆、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紛紛給諸葛亮寫信勸降。這五個人勸降信的內容大致相同,不外乎“陳天命人事”,欲使諸葛亮“舉國稱藩”,跟孫權享受同等待遇。如果換一個人,看到這些代表曹丕意思的勸降信,可能就權衡利弊,甚至可能假意答應,從曹魏那里忽悠一些物資。但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天日可鑒,他覺得這封信寫給自己而不是寫給劉禪,既是離間之計,也是對自己的侮辱,于是他并沒有一一回信,而是以公開發布教令的形式,把王朗等人痛罵了一頓:“二三子(你們這幫家伙)各以耆艾之齒(六十曰耆,五十曰艾),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王莽)之功,亦將偪于元禍茍免者邪!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蘇秦張儀)詭靡之說,奉進驩兜(堯舜時的部落首領,四兇之一,被放逐于崇山)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唐堯,不是李淵或世民),諷解禹、稷(唐堯時為相),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正人君子不干你們這樣的厚顏無恥之事)。”
這樣痛斥曹魏重臣的公開信,已經投降的陳壽自然不敢將其收錄于《諸葛亮集》之中,但這還不是諸葛亮罵人最狠的言語,他還在公開信中痛罵了曹操和曹丕,尤其是他罵曹操的那段話,別說是陳壽不敢收錄,就是曹丕看了,也得脊梁溝冒冷汗:“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有人解釋說“感毒”是心懷怨恨的意思,但是我們細看當時的史料,就會發現真要是怨恨憤怒而死,那將是另一種說法,比如荀彧被曹操氣死,說的是“以憂薨”,于禁被曹丕羞死,寫的是“慚恚發病薨”。諸葛亮不說曹操“憂死”、“慚恚死”,卻說他“感毒”而死,也不是沒有依據的,《魏書》記載了曹操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太祖又好養性法,亦解方藥,招引方術之士,廬江左慈、譙郡華佗、甘陵甘始、陽城郤儉無不畢至,又習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
曹操吃野葛,一次能吃一尺,還時常喝點鴆酒解悶兒,也不知道是他在培養自己的抗毒能力,還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不管怎么說,一向以知己知彼著稱的諸葛亮說曹操“感毒而死”,肯定是有一定依據的,于是我們就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如果曹操真的是毒發身亡,那么下毒之人究竟是誰?我們在《魏書》記載中找到的第一個嫌疑人,就是曹操自己:魏晉士大夫名士們總喜歡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詳解了魏晉貴族亂吃藥的嚴重后果:“藥性一發,稍不留心,即會喪命,至少也會受非常的苦痛,或要發狂;本來聰明的人,因此也會變成癡呆。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的,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
除了曹操本人,另一個嫌疑人,可能就是繼承魏王爵位并篡漢稱帝的曹丕了——曹丕也是個“吃藥行家”,我們在《三國志·卷二·文帝紀》中也能窺見一些端倪:“(黃初)七年春正月壬子,行還洛陽宮,三月,筑九華臺。夏五月丙辰,帝疾篤,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時年四十。”曹丕年紀輕輕就掛掉了,而且是屬于暴斃——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能發現,曹丕死前的一兩個月,還在出門旅游和大興土木,一點也看不出有病的樣子,他只活了四十年,也是因為吃藥吃多了:“魏文帝黃初三年,武都西都尉王褒獻石膽二十斤,四年,獻三斤。”石膽是古代礦物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之首,有劇毒。曹丕喜歡吃石膽,當然也會獻給曹操吃,六十六歲的曹操受不了這種帶結晶水的硫酸銅的毒性而一命嗚呼,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曹操真是毒發身亡,曹丕身上都有洗不清的嫌疑。除了曹操本人和他的世子曹丕,我們還能從演義小說中找到第三個下毒者,那就是曾經把曹操射掉兩顆門牙的魏延魏文長。魏延是一員悍將,但卻不是一個謙謙君子,而在當時,在箭頭上淬毒,也是習慣性操作,關羽在樊城被曹仁射傷最后導致刮骨療毒,就是因為曹軍用了毒箭——毒箭在當時并不是稀罕物,曹軍用得,魏延也用得。曹操六十六歲薨逝,在當時不算短命,諸葛亮在痛罵王朗的公開信中說曹操“感毒而死”,是故作驚人之語還是有確鑿證據,這一點筆者也不敢妄下結論,最后只好請讀者諸君慧眼明辨:諸葛亮這番話的意思,是說曹操被人毒死嗎?如果曹操真是死于毒發,那么下毒之人又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