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幫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導語
家庭對一個人的人格養成極為重要,家庭里充滿了牽掛,孩子就被留下牽掛的習慣;家庭里充滿了詩意,孩子就被打上詩意的痕跡。
尊嚴與自由,成長中的必需品
剛剛過去的北京冬奧會,我們看到運動員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摘金奪銀,其中谷愛凌、蘇翊鳴幾位冰雪小將更是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熱議,他們小小年紀卻散發出強大的自信與堅定,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別人家的孩子”。
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看到鋪天蓋地的報道,受到他們年輕、優秀的刺激,回過頭來怎么看自家的孩子都不順眼。
其實孩子的成長絕不僅僅因其自身的努力,就像谷愛凌的媽媽尊重她的第三跳決定,鼓勵她享受自己的比賽,蘇翊鳴的父母支持他離開演藝道路,成為職業滑雪運動員。他們健康開朗的性格,源于獨特的成長方式和家庭教育理念,離不開家人的尊重和鼓勵。
好的家教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尊嚴和自由。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生沖突,甚至出現新的選擇。
我的女兒5個多月時,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帶她的阿姨總是從她的小手里搶過瓶子:“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女兒還是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抓住藥瓶子,癡迷地擰瓶蓋。
后來,我咨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5-6個月的孩子開始學習手指精細化動作,擰瓶蓋對小肌肉的發育有大益處,比玩電動娃娃好多了。所以,尊重孩子選擇的自由,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剝奪它。
從傾聽開始,跨過溝通藩籬
有時候看孩子確實是會上火,又舍不得打孩子,父母們氣得直拍桌子,真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其實有本領的家長要學會不發脾氣,學會與孩子好好溝通,心疼孩子就別總把他放在自己的對立面。
溝通的時候,孩子為什么會拒絕交流呢?是因為他心里頭帶著一股滿滿的怨氣:“你說的都是我不想聽的,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想法,你總用你們那一套東西教育我,我怎么說都是錯,都要挨批評,所以我拒絕聽,也懶得跟你說”。這是很多孩子的想法。
溝通,跨不過去的是溝,跨過去了就是通。溝通的開始,不是我們去說,而是我們真正愿意聽。所以家長們要學會從傾聽開始,可以先隨便地聊聊,比如問問孩子最近聽什么歌呢,孩子可能說我聽rap。我們就可以跟他說我想聽,了解他為什么愛聽rap。
我和孩子出去時,她經常把有線的耳機塞在自己耳朵里一個,塞在我耳朵里一個,耳機線晃蕩著,我們手挽著手一起聽。說實話,她聽的那些歌我也不是太喜歡,但是我就覺得她愿意給我這個面子,愿意給我耳機讓我聽,這就是溝通,所以我也要表現出自己的接納和尊重。
父母要對孩子的世界表現出一定的興趣,甚至是一定的妥協,我們也年輕過,都有自己的反叛,又有什么關系呢?要相信他會長大,只要價值觀是正確的,心態是坦率的,彼此愿意溝通,就可以了。
跟孩子的溝通就是把話語權還給孩子。如果孩子的叛逆心來了,能夠包容他,不是用拳頭懟上去,而是用掌心包住他,掌心的包裹,既能將攻擊性卸掉,又能阻擋他向前橫沖直撞。重要的是孩子不受傷害,拳頭對上掌心,永遠能夠包容他,暖暖地溝通。
我是跟著姥姥長大的,老人愿意給我講故事,愿意聽我講,所以我一直覺得在家里面非常有安全感,非常有愛。我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也希望把這些傳遞下去,讓她覺得家就是一個特別安全的地方。
有限選擇,雙贏的協商方式
簡·尼爾森有一本著名的書叫作《正面管教》,里面提到了一種跟孩子溝通的方式——有限的選擇。就是既不能讓孩子放縱地無限選擇,也不能大包大攬,規范了他的一切。
《正面管教》中說:大人們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給孩子提供選擇。當孩子們不回應要求時,常常會回應選擇,尤其是當你在給出選擇之后加上一句“你來決定”的時候。
我從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就在用這個辦法,她上小學一年級,學校里有好多可以報的課外班,她跟我說:“媽媽我們五天都可以報課外班,我要報五天!”
這時我就通過有限選擇與她商量:“一周就五天上學,你在學校當然好,但是是不是可以留一天,如果咱們家有什么外出活動呢,可以帶你出去吃飯、看電影呀,能不能一周上四天興趣班,不上五天呢?”孩子欣然同意。
同時我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媽媽希望四個課外班里有兩動兩靜,還要確保自己都能堅持下來。至于具體是什么我不加限制。”這樣的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興趣愛好,也實現了我對她的引導和期待。
現在的人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標準產品,越來越失去了屬于每個人的烙印。“烙印”的英文是“”,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品牌”。企業得有品牌,人也要有品牌。人們喜歡谷愛凌、蘇翊鳴,也是欣賞他們身上獨特的、鮮活的生命力。融入社會,我們又希望孩子用怎樣的個人印記去對抗過于規范化的“流水線”呢?
往期精選
節日節氣
詩詞古韻
家庭教育
女性成長
游歷四方
生活雅趣
情感領悟